前言
冬日的角板山霧氣裊裊,山林間散落著一顆顆渾圓的梅子,彷彿凝結了百年時光。一瓶名為「角板梅琴酒」的精釀,從這片土地誕生,一路走上世界冠軍頒獎台。然而,更值得細讀的,並非那道金屬光澤的獎牌,而是這支團隊如何在地方深耕、於瓶中翻譯風土,為台灣創生提供了一套溫熱、真實的實戰腳本。
動機與起點
創辦人李家鳳原本是一名市場行銷人,因一次返鄉看望年邁的梅農父親,見證了角板山上梅樹幾近廢棄的景象。她推敲:「若果農只能販售鮮果,難以抵抗市場低價競爭,我們能否替梅子找到另一條出路?」於是,她放下都市生活,以「讓故鄉價值重現」為初衷,踏上發掘在地原料與傳統技藝的旅程。
釀造與尋梅
團隊與當地老梅農合作,從百年樹齡的老梅採收當季果實,並挑選完整度高、糖酸平衡佳的品種製成果醬、蒸餾基酒。實驗階段,他們曾在試管中被濃烈的草腥味打敗,也曾因溫度掌控失誤整批報廢。但每一次失敗,他們都回到山上,向梅農研習古法修枝,調整釀酒流程;在實驗室裡,分秒不放過微小的化學變化,嘗試讓風土的鮮活氣息透過瓶中芳香完整傳遞。
在地轉折
正式問世的首批琴酒,透過文化單位與市府的支持,走進台灣各大酒展。當地居民從好奇到認同,參與品飲會時,不少人第一次意識到家鄉的梅子,不只是泡梅酒、製梅醬的原料,也能成為國際舞台上的風味代言。一次市集上,一位耕種三代的梅農眼含熱淚,對團隊說:「我終於看見這些梅子,能走出山谷,抵達世界。」
信念與反思
站上頒獎台的那一刻,團隊才驚覺,這趟旅程的意義並非榮耀本身,而是一種回饋與延續。一瓶琴酒背後,凝聚了在地人的情感、百年果樹的生命力,以及對土地的溫柔呵護。他們深信,唯有將「在地風土」放在核心,地方創生才能從「補缺」走向「加值」。未來,他們仍將持續旅行、尋找台灣更多被遺忘的風味,用一瓶瓶酒,講述這塊土地的深層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