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化創意

從編輯到播客:Marc Buckley的跨界創新旅程

前言

2018年初春,位於倫敦的Innovators Magazine辦公室裡,窗外的雪團悄然融化。編輯部剛剛宣布一項重要人事——邀請來自媒體圈的行動者Marc Buckley擔任全新職位Editor-at-Large。那一刻,雖無掌聲隆隆,卻在雜誌與讀者的心中掀起細微的漣漪:從文字到聲音,他能為這本堅持真實紀實的刊物,帶來什麼改變?

動機與起點

「我一直相信,好故事的力量足以改變世界。」Marc以這句話打開每一次面談。他的足跡從非政府組織的採訪現場,延伸到全球創業論壇。有別於只追逐大流量的媒體操作,他崇尚「在邊緣尋找真相」,將「被忽略的聲音」帶回主流視野。當Innovators Magazine向他伸出橄欖枝,是因為他在國際間累積的深度採訪經驗,以及對社會議題「聽見、追問、紀錄」的執著。初衷很簡單:給無聲者與新興行動者一個被看見的平台。

實踐與過程

上任之後,Marc面臨的第一道難題,是如何在一年不到的時間內,讓刊物的深度報導與品牌形象不脫鉤。他主張每篇黑白印刷的文章,都要有「聲音延伸」:透過現場錄音、受訪者私房日記、短片影像,補足文字的溫度與立體感。編輯團隊拒絕了第一次的五萬美金預算申請,質疑這些「額外成本」是否真的能帶來價值。Marc花了數周時間,親自當起設計師,繪製流程圖與模型,還把同行的好案例帶到會議桌前,才換來第二輪更全面的支持。

媒介轉型:播客契機

回顧當時最具指標性的轉捩點,莫過於2018年秋季推出Inside Ideas播客。Marc曾在試音室裡,因麥克風雜訊打退堂鼓;也因為設備不熟悉,錄製過程重做了五次。真正成功後,第一集收錄了台灣社會企業家的奮鬥故事,播放量不到五千,但評論區湧入十多則留言:有人因此找到事業新方向、有人因耳邊訪談重新書寫計畫。Marc說:「那一刻,我知道聲音比文字更快貼近人心,但也更需要真誠。」

信念與反思

五年過去,Inside Ideas已累積逾百集。Marc每回錄製前,仍會重看第一支錄音,回味那些未來路上最初的躊躇與熱忱。對他而言,創新不在於包裝多酷,而在於「能否溫柔且堅定地為被忽視的議題留下痕跡」。這股信念,就如他每周從書架翻出來的那本筆記本,上面寫著:「走得再遠,也別忘了路上每一雙渴望被看見的眼睛。」

結語

從2018年的Editor-at-Large,到身兼Inside Ideas主持人的角色,Marc Buckley在Innovators Magazine的十年軌跡,是對「聲音看見」的最真實見證。他以一步步的實踐,提醒我們:當敲開未知世界的門扉時,唯有真誠紀實,才能讓那扇門持續為更多人敞開。邀請你與我們一同追尋這股力量——被看見的聲音,正藏在下一次的傾聽裡。

邀請連結: https://www.innovatorsmag.com/joi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