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言
在橫濱美術館的展廳裡,一句看似簡單的標題「新しい×(作り方+分かり方)」揭開了佐藤雅彦四十年創作旅程的序幕。觀眾站在一盆流動珠子的機關面前,回想起《Pythagora Switch》的童趣機關,也許就在那一刻,開始思索:一個「讓人看得懂、玩得開心」的創意,究竟如何被拆解、重組,又再度運用?
動機與起點
1970年代末,剛從東京大學畢業的佐藤雅彦帶著對藝術與教育的好奇,進入NHK擔任記者。在資訊尚不發達的年代,他發現「觀眾看節目時,其實也是在思考、學習」。於是他開始自問:如果能將觀眾的思考過程『實體化』,那麼傳播就不僅是輸出,而是雙向的參與。
「我希望把人的思考方式『做出來』,這樣大家才真正明白自己在想什麼。」他常這樣解釋初衷。
實踐與過程
1992年,《Pythagora Switch》的前身節目誕生。佐藤帶領團隊從簡單的棒球、多米諾骨牌裝置,開始實驗如何用機械、視覺符號讓「思考過程」具象化。一次次試驗中,他們調整機關的時間、節奏,甚至為了讓畫面更具親和力,邀請幼童參與測試。
這樣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。團隊曾在機關拆掉重做十次後,依舊無法達到「一看就懂」的標準。佐藤在旁靜靜觀察,冷靜記錄每個失敗細節,他說:「往往只差一個『動作的接點』,就能點燃觀眾的恍然大悟。」
轉折時刻:方法的誕生
一次為餅乾廣告《ポリンキー》設計的短片,讓佐藤領悟到「從拆解到再造」的創作法則。他把拍攝過程拆分成「問題—工具—解決」三步,再把每一步用簡單插畫與符號表示。當團隊看到這張圖表,立刻明白了下一個動作方向。
「這其實就是所謂的『作り方を作る』:不是在創作本身,而是在創作的思考結構裡動手。」佐藤回憶。
信念與回望
步入四十年,從《だんご3兄弟》的意外爆紅,到遊戲《I.Q Intelligent Qube》的頭腦風暴,佐藤始終不改一件事──把「人如何理解」置於中心。他認為,創意的價值不在於結果的燦爛,而在於那個讓人「恍然大悟」的瞬間。
「我還在做,因為每當有人笑了、想了,或從機關前停下腳步,那就是我最想看到的風景。」
結尾
佐藤雅彦不斷在「拆解」與「重組」之間,構築出一套可傳遞的創作地圖。當展廳的燈光慢慢昏暗,他留下的不僅是教具、機關或影像,而是一種對「理解」的執著與熱愛,也引發觀眾重新審視自己的思考方式。或許,我們都該在日常裡,偶爾停下來,問問自己──我的下一個「作り方」是什麼?
邀請連結: https://bekanjian.tw